行禪與坐禪


 


 


 行禪又名經行。


「經行」、舊云「行道」,


是古代印度人每天的重要活動,


並非佛教所獨有。


印度人有一個習慣,


喜歡飯後或傍晚,在住所附近,


選擇一條人少、較直、寧靜的道路,


或樹木眾多的林蔭大道,來回地行走;


盡可能直線往返,路線愈直愈好。


 


佛在世時,


比丘每日坐禪後、或吃完飯,必須經行,


故佛經中有「飯食經行」、


「觀樹經行」、「坐禪經行」等語。


即使年老比丘,行動不便者,


佛亦令手按粗繩,隨大眾經行,


由此可見佛陀對於經行的重視。


 


坐禪時,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手結「法界定印」──


           左手在上、右手在下,


兩手大拇指輕輕相抵住。


坐禪之後,


必須經行,亦即行禪。


經行時,


左手四指向內彎曲,握住大拇指,


右手放在左手背上;


頭部、頸部、背部挺直,


全身放輕鬆,不要緊繃;


步行時腳底和地面(或地板)平行,


腳跟和腳趾同時提起;


移動腳時,腳趾直接指向前方,


不是外側(外八字或內八字);


踩下時,腳跟和腳趾同時着地。


眼睛看前方約1~ 2處,


再把眼光收回來,


眼睛內斂,眼觀鼻,鼻觀心,


安心腳底下;


步伐緩慢 ── 「一呼一吸半步走」。


經行中配合「調息」工夫,


心息相依,息道綿綿,


若有若無,如入禪定。


 


經行能令氣血暢通,又能攝心入定;


熟闇經行,效果與坐禪同。


反之,


若坐禪後驟然起座,不經行;


或倒頭便睡,氣血凝於頭部未散,


令人頭痛懶言;


或氣血凝於胸部,則覺胸痛或呼吸不順。


四分律卷五九毘尼(Vinaya)增一之三云:


「經行有五事好:


堪遠行,能思惟,少病,消飲食,得定久住。」


南海寄歸內法傳亦云:


「直去直來,唯遵一路,隨時適性,勿居鬧處。


一則痊痾,二能銷食。……


若不為之,身多病苦,


遂令腳腫肚腫,臂疼膊疼。


但有痰癊不銷,並是端居所致。」


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本˙


唐 義淨大師原著˙王邦維校注˙


北京中華書局出版˙19954月)


可見經行之好處甚多。


一直到今天的南傳佛教,


「坐禪」與「經行」同等重要。


 


學佛之人,


不要認為只有在「坐禪」或「行禪」的時候,


才是修行。


古德云:


行、住、坐、臥無一不是禪,無處非道場。


透過「坐禪」訓練,


養成生活中無一不在禪定之習慣。


不管工作、休息,


做任何事,或在任何地方,任何時刻,


無一不是修行。


坐禪與經行,


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,


「動」「靜」互相配合,


身心平衡,身體自然健康。


然漢傳佛教自宋代以來,


知道「經行」者不多,


坐禪後大多以行香、跑香為主。


除曹洞禪天童長翁如淨(1162 ~ 1228)、


日本永平道元禪師(1200 ~ 1253)一系,


依然保持印度、中國佛教


宗、教並重之傳統,


坐禪、經行並重外,


甚少有經行者,實在非常可惜!


 


     


20137月于台北三慧講堂


「坐禪共修會」開示


弟子 振 文 恭 錄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portant2013 的頭像
    important2013

    important2013的部落格

    important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